造林理水 修山补海——福建生态文明建设侧记(7)

来源:环境保护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0-11-20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梯田是一种有效、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。水平方向延伸的梯田,对下泄的山洪进行层层拦截,有力遏制了水土流失。灌溉时,整个山坡成为一个巨大的人

梯田是一种有效、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。水平方向延伸的梯田,对下泄的山洪进行层层拦截,有力遏制了水土流失。灌溉时,整个山坡成为一个巨大的人工湖泊,改善当地小气候;干旱时,人们千方百计引来流水,精心分配,确保作物生长。

联合乡的各村落,散落在山腰,由一条简易公路串联在一起。我们匆匆转了三四个村子,房屋都在路边,杂乱而简陋,只有一两家杂货店开着门。耄耋老人或坐在家门口,或两三人树下闲坐,也不说话;偶尔看见一个幼儿孤单单自己玩;几位中年男女在锯毛竹,空坪里在晾晒篾片。我没看到一位10~30岁的青壮年。

无论稻作梯田有多少好处,都无法抵消它的三大缺点:落后、辛苦、低效。我出生于农村,知道农作的辛苦,梯田农作倍加辛苦:田地窄小破碎,无法使用机械,一切都依靠人工畜力,原始落后;终年进行上下百米以上的运动,往往是挑担负重;尽管费工费力,但作物产量明显不如平川大田。加上山区缺乏交流和娱乐,年轻人弃之如敝屣,也是自然之理。我注意到,不少田地都已经抛荒,杂草丛生。

梯田是一个需要常年维护的生态系统,一旦土地荒废,田埂崩塌,就会造成水土流失。如何利用科技,发展现代农业或观光农业,让福建的古梯田新生,是一个重要课题。

第三章 一杯茶:古茶新境界

茶树原产于云南,但福建人情有独钟,对茶叶的创制和利用,贡献最大。北宋以后闽茶独盛,以至于苏轼作《叶嘉传》,以拟人的手法为茶叶立传,开篇就说:“叶嘉,闽人也。其先……好游名山,至武夷,悦之,遂家焉。”中国六大茶类,其中青茶、红茶和白茶三种起源于福建,青茶和红茶起源于武夷山。

明清时期,中国流行的是不发酵的绿茶,苦而回甘。全发酵红茶是一个意外发明,主要销往外国,后来蔚为大观,竟成为国际的主流茶类。前些年,红茶热回传中国,武夷山桐木关出产的金骏眉、正山小种风靡一时。作为一种植物饮品,茶叶最讲究产地。正山者,指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的桐木村茶园,生态环境最优越。

对于国人来说,武夷岩茶是一个更重要的发明。武夷岩茶属青茶,又称乌龙茶,是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的一种半发酵茶,既有绿茶的回甘,又得红茶的醇和。乌龙茶打破了国内绿茶的一统江山,在闽南方言区引起饮茶方式的革命,人们改用小壶小杯冲泡,谓之工夫茶。乌龙茶的采制工艺、冲泡方法,远比绿茶繁复,提升了中国茶艺的水平。

武夷岩茶也讲究出身,最好的出自正岩,也就是61平方公里的武夷山丹霞地貌景区。《茶经》说,茶之上者生烂石。丹霞地貌景区的土壤,正是风化砂砾岩,加上绝佳的植被、云雾和风光,让正岩茶带有一种独特的岩韵。正岩内的“三坑两涧两窠”(大坑口、牛栏坑、慧苑坑、悟源涧、流香涧、竹窠、九龙窠),出产茶客们心醉神迷的顶级岩茶。

我在武夷山度假区“慧苑茶叶”见到了陈孝文,一位1982年出生的年轻人,穿一件白色T恤,相当朴实。陈孝文是武夷山的名人,不但因为他是“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(大红袍)制作技艺传承人”,更因为他拥有正岩的茶园众多,尤其是著名的牛栏坑山场。陈孝文出身茶叶世家,他自己从1999年开始做茶,很快就掌握了全套传统岩茶技艺,创造了“孝文家茶”品牌。

“岩茶每年只做一季,不做两季。茶叶多次采摘会影响品质。每年从4月中旬采摘茶叶到中秋节出成品茶,工序很多,前后要花5个月时间。”他说。为什么正岩茶的价格那么高?陈孝文的意见是产量太少,“景区内的茶园,以前号称6000亩,如今再多也不会超过亩,顶多50万斤,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。牛栏坑年产茶叶不过3000斤,但市面上号称牛栏坑的茶每年不下6万斤。去年我的‘牛肉’(牛栏坑肉桂)最贵卖了9.6万元一斤。很贵,但量太少。有人愿意花大价钱买真的好茶。”

正岩茶是一种神话,植根于不可复制的文化和地理。据武夷茶专家邵长泉先生介绍,2002年颁发的武夷岩茶国家标准,已将岩茶产区扩大到武夷山市全境,包括历史上的洲茶和外山茶。如今,介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区之间,包括“山口—长滩—吴三地—程墩—岚上—曹墩—四新—黄村—星村”的高山生态茶园,已成岩茶主力,产量超过一半。

邵长泉说,武夷山市对开垦茶山有严格限制,要求坡度在25度以下,还要求“头戴帽、脚穿鞋、腰绑带”,意思是山顶上要有常绿阔叶林涵养水土,半山腰和山脚也要有森林带分布,控制水土流失。“因为要发展生态茶,所以目前全市只有15万亩茶山,却很难再扩大了。你想安溪县号称60万亩茶园,是武夷山的4倍。近年来生态茶的品质提高很多,在评选中多次打败正岩茶。”

文章来源:《环境保护》 网址: http://www.hjbhzzs.cn/qikandaodu/2020/1120/637.html



上一篇:滨海休闲体育活动的环境影响与保护
下一篇:基于环境保护下的市政道路绿色施工研究

环境保护投稿 | 环境保护编辑部| 环境保护版面费 | 环境保护论文发表 | 环境保护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环境保护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