造林理水 修山补海——福建生态文明建设侧记(6)

来源:环境保护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0-11-20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被誉为“闽中屋脊”的戴云山,以雄伟的体魄崛起于福建中部,高标万丈,昂首天外,堪称福建地貌的中心。古诗云:“戴云山顶白云齐,登顶方知世界低

被誉为“闽中屋脊”的戴云山,以雄伟的体魄崛起于福建中部,高标万丈,昂首天外,堪称福建地貌的中心。古诗云:“戴云山顶白云齐,登顶方知世界低。异草奇花人不识,一池分作九条溪。”群山之巅,保存完好的中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,亦成为福建生态地理的重心和渊薮,向四面八方辐射。大小23条溪涧,自云间泻落,清流奔涌。

与闽西大山带不同,闽中大山带——戴云山脉隆起后,经过第三纪湿热环境的持久侵蚀,形成波浪起伏的老年期地貌,在第四纪的新构造运动中突然强烈上升,导致河流深切并溯源侵蚀,只是尚未抵达山体的中部。这就造成一种奇特的景象,戴云山脉海拔500米以下的河谷,是最近200万年切割出来的,多为险峻的“V”字形峡谷;山体的上部是坡度和缓的三级古夷平面,分别为500米、800米和1000米左右。也就是说,戴云山脉有点像高原,下部陡峭,但海拔五六百米以上却豁然开朗,丘陵起伏,有人称之为“山原”。在闽中大山带(山原区),山上比山下、河流的上游比中游更适合发展农业,修筑梯田;许多村镇坐落在高位盆谷间,包括福建几座海拔最高的县城,例如周宁、寿宁和德化。

梯田是福建农业的一大特色。有学者指出,南方山区开发梯田的明确记载出现于北宋后期,描述的就是福建梯田。方勺《泊宅编》卷三称:“七闽地狭瘠,而水源浅远……垦山陇为田,层起如阶级,然每远引溪谷水以灌溉……朱行中知泉州,有‘水无涓滴不为用,山到崔嵬犹力耕’之诗,盖纪实也。”在稻作文化区,人们总是先开垦肥沃的平原、河谷盆地,最后才向山坡要地——建造梯田。南宋晋江状元梁克家在《三山志》中描述说:“闽山多于田,人率危耕侧种,塍级满山,宛若缪篆。”

八闽处处梯田。明嘉靖《邵武府志》卷六描述闽北武夷山脉的农业奇观:“至垦丘陵,辟崔嵬以艺稼穑,层层如百级危阶。”然而戴云山脉的梯田最壮观。康熙《安溪县志》说:“田畴垄亩,多在崇山复岭之间。”新编《德化县志》称,德化县的耕地,84%位于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原,其中洋面田2.6万亩,山垄田2.59万亩,梯田14.5万亩。多年前,我从政和县乘车到古田县,在鹫峰山的盘山公路上,望见层层叠叠的梯田,宛如农夫的脚印,艰难跋涉,逐级而上,突然一阵心酸。

福建人对梯田之美反应迟钝。哈尼梯田出名很久之后,才有摄影师醒悟过来,发掘福建的梯田,最著名的多坐落在戴云山脉,例如古田县石坑梯田、政和县念山梯田、福安市马洋梯田、尤溪县联合梯田、大田县坎洋梯田、闽清县巫岭梯田、德化县戴云山梯田、永定县岩太梯田。其中,规模宏大、历史悠久、景色壮美的尤溪联合梯田,跻身“中国五大魅力梯田”,2013年入选首批“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”。

以海拔1000米为界,如果说天然林是戴云群峰的绿色披肩,那么梯田就是系在戴云山脉腰间的灿烂花裙。天然林难得,梯田更昂贵。

尤溪县联合乡位于戴云山脉支脉金鸡山地区,主峰海拔1281米,附近几座海拔超过千米的山头坡度和缓,形成浅宽谷,共有联合、联东、联南、联西、东边、云山、下云、连云等8个行政村散落其间。2014年4月,我来到两山之间的垭口云山村,海拔约840米,村庄周围是茂盛的竹林,绵延向山顶;村庄下方才是一级级梯田,像是踩住一端的布匹滚落谷底,展开条纹交织的画面。实际上,梯田还横过山岭,延伸到另一个宽谷。梯田里蓄满了水,像摔成无数碎片的镜面,映照着天光云影。

据说,联合乡修筑梯田已有1300年的历史,面积超过万亩,分布范围从海拔1032米至118米,相对高差近千米,被学者誉为“我国东南丘陵地区农耕文化典范”。有人指出,当地居民在梯田稻作方面形成了完整的技术体系,发展出“立体复合种养”的立体农业,包括“稻鱼共作”“稻螺共作”和“浮萍肥田”等模式;在生物资源利用方面,例如耕作过程中种植植物(如田埂豆)、养殖动物(如稻鸭共作)、植物肥田(如稻秆还田)以及轮作(如稻薯轮作、稻瓜轮作、稻烟轮作、稻草轮作),积累了丰富的经验;在水肥管理方面,水源林、村庄与梯田的空间布局,既形成了稳定的灌溉系统,同时发挥了保育水土的功能。(陈淑云等《联合梯田农业文化保护的关键问题与解决途径》)

稻作梯田是独特的农业景观,也是一种人工湿地生态系统。梯田总是与生态、人的存在密切相关,构成“水源林—村庄—梯田—河流”这样一个完整的山地农业体系。通常,山顶是涵养水源的阔叶林、竹林,得到精心维护;村庄坐落于水源与梯田之间,有水渠穿过,周边种植经济林、竹林,有菜地、池塘、晒谷坪,家家户户豢养猪牛羊鸡鸭鹅;梯田是粮食和油料的提供者,承受村庄富含养分的生活用水,逐级灌溉,农民春种秋收,并修补田埂,养护土地;最后,田间的灌溉用水排入山脚的河流。除了盐、铁,这是一个足以满足人们最低生活需求、自给自足的小世界。福建的大山里,隐藏着许许多多这样的“世外桃源”。

文章来源:《环境保护》 网址: http://www.hjbhzzs.cn/qikandaodu/2020/1120/637.html



上一篇:滨海休闲体育活动的环境影响与保护
下一篇:基于环境保护下的市政道路绿色施工研究

环境保护投稿 | 环境保护编辑部| 环境保护版面费 | 环境保护论文发表 | 环境保护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环境保护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