造林理水 修山补海——福建生态文明建设侧记(18)

来源:环境保护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0-11-20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我觉得,如果从生态中心主义的角度看,福建人创造的全国最高森林覆盖率存在很多问题,树种单一,层次单调,缺乏生物多样性,容易发生病虫害,水土

我觉得,如果从生态中心主义的角度看,福建人创造的全国最高森林覆盖率存在很多问题,树种单一,层次单调,缺乏生物多样性,容易发生病虫害,水土保持能力弱,等等。但是换个角度观察,把马尾松和杉树看成一种木本作物,归属农业部门管辖,我们就不会苛求它们产生多大的生态效益。实际上,松树、杉树、桉树、毛竹等经济林,与油茶林、茶山、果园、稻田一样,都是人类创造的一种农业景观。茶园也造成水土流失,但没人反对,只是建议改善。人工林的不足,解决之道也在于提高生态质量。

把福建的人工林看成一种农业景观,如此恢弘的人工生态系统,犹如群山间的千级梯田,海湾中的万亩浮筏,同样值得人们惊叹。我想,生态文明的概念,本身就意味着以人类为主体,在满足生存需求的同时,强调人类应尽的生态责任,追求健康、可持续的生产与生活方式。生态文明是我们应对生态灾难的利器。

1942年秋天,中国的抗战进入艰苦的相持阶段。35岁的张木匋远离前线,在河田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下奋笔疾书。山区的夜晚十分宁静,孩子已经入睡,妻子在里间另一盏煤油灯下抄录资料。他简单开了个头,然后回忆白天见到的情景,充满感情地描述自己工作的环境:

“四周山岭,尽是一片红色,闪耀着可怕的血光。树木,很少看到!偶尔也杂生着几株马尾松,或木荷,正像红滑的癞秃头上长着几根黑发,萎绝而凌乱。密布的切沟,穿透到每一个角落,把整个的山面,支离碎割;有些地方,竟至于半山崩缺,只剩得十余丈的危崖,有如曾经鬼斧神工的砍削,峭然耸峙。再登高远望,这些绵亘的红山,仿佛又化作无数的猪脑髓,陈列在满案鲜血的肉砧上面。在那儿,不闻虫声,不见鼠迹,不见栖息的飞鸟;只有凄怆的静寂,永伴着被毁灭了的山灵。”

这样一幅凄惨荒芜的场景,让人怀疑置身陕北的黄土高原,然而,他描述的是武夷山脉南段。张木匋是农业土壤专家,湖南醴陵人,祖籍福建永定,留学法国蒙伯利埃大学农学院和图卢兹大学归国,此时担任福建省研究院土壤保肥试验区主任一职,带着妻子李水影和儿女定居在长汀县河田镇。李水影与张木匋一同留法,在蒙彼利埃大学学习艺术史,但小镇不需要艺术,所以她协助丈夫进行土壤保肥的工作。所谓土壤保肥,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水土保持。从1941年开始,国民政府先后在福建河田、甘肃天水、陕西长安等地建立水土保持试验区,恢复生态。张木匋是我国现代水土保持事业的先驱之一。

回到1942年的河田镇,在这篇名为《一年来福建省研究所工作概况》(刊载于《福建水土保持》1990年第3期)的文章中,张木匋继续写道:

“总计河田全境,面积约10平方公里(原文如此,疑有误——引者),十分之六为丘陵,已全部被毁灭了。耕地面积约六七千市亩,六分之二,化作荒地。而祸患深刻的三大溪流,尤不断地推载泥沙,拥入田野。数十年后,溪岸沙丘,将无限制地扩展,河田市镇,恐怕也将随着楼兰而变成了废墟……”

河田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生态灾难?张木匋的回答是:“起于山地被覆植物的消灭!”他们在河田进行的工作,主要是筑坝拦沙、培育草丛、植树造林。最重要的是找到能够适应恶劣环境又有经济价值的树种,让农民自愿种植。他进行了很多栽培试验,特别是河田本土的植物如黄栀子、胡枝子、杜鹃、灰木、马尾松、黄檀、乌桕、枫杨、柠檬草,制定采籽育苗的计划,垦荒种植。

谈到福建的生态,许多人以为只是近半个世纪、顶多近百年出了问题,古代的福建青山绿水,森林郁郁葱葱。事实并非如此。清乾隆十六年(1751),福建巡抚潘恩榘向朝廷上奏,就说:“福州至泉漳,壤地千有余里,道路山场竟无树木,民间树薪每担贵至百余十文。贫户单寒,老幼悉在山麓堤旁挖取树根草皮,以供炊爨。”可见清中叶闽东南地区就已经童山濯濯。山区的森林系统早就遭受严重破坏。民国《宁化县志》描述时人图利,过度砍伐松杉贩卖,导致宁化超过一半的山头荒芜:“自客商入山,截成连段,不择大小,多多益善。于是四乡之山,强半皆童。”

生逢乱世,张木匋的事业注定失败。河田试验区在人员紧缺、经费拮据的情况下运转了6年,1946年终于寿终正寝,功亏一篑。新中国成立后,张木匋调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,又前往宁夏中卫沙坡头进行防沙研究,写下论文《包兰铁路中卫段(孟家湾—迎水桥)沙漠地区固沙造林的土壤条件》,不久调离。1984年,张木匋在兰州去世。他把生命中的黄金年华献给了中国的水土保持事业,令人敬仰。

文章来源:《环境保护》 网址: http://www.hjbhzzs.cn/qikandaodu/2020/1120/637.html



上一篇:滨海休闲体育活动的环境影响与保护
下一篇:基于环境保护下的市政道路绿色施工研究

环境保护投稿 | 环境保护编辑部| 环境保护版面费 | 环境保护论文发表 | 环境保护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环境保护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