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读碳中和:如何让新能源车环保成色更“足”(2)

来源:环境保护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1-04-22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“十四五”期间,通过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,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,既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,也能实现高水平的消纳利用

“十四五”期间,通过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,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,既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,也能实现高水平的消纳利用。李创军总结说:“这意味着我们能够更加有力的保障电力供应,实现高质量跃升发展。”

产业协同是关键,绿色发展定调产业升级方向

作为人类主要的移动出行工具,汽车常常跨区域行驶,其使用强度、运输周转量通常与车主使用场景、地方经济结构乃至产业布局密切相关。因此有人感慨说,与其他行业相比,交通运输行业的碳排放构成更复杂。

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,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的设定既给汽车与交通行业带来挑战,也酝酿了很多机遇。

“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,汽车行业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一环。”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会副会长顾春霆表示,电动化成为汽车产业这一轮技术变革的中心,国内外车企正在加紧布局电动车领域的技术研发、产能投资,抢占先发优势。同时,科技创新的力量也在深度融入汽车产业当中,共同推动中国汽车产业低碳化发展。

在4月19日开幕的2021上海国际车展上,几乎每家参展商都在新能源整车或者是产业链上进行了充分展示,因此此次车展也被人戏称为“新能源车展”。

继率先完成专用纯电平台产品在中国市场的投放后,大众汽车ID.家族的旗舰SUV车型——ID.6亮相此次上海车展,今年下半年,大众汽车还将在中国推出第5款ID.家族车型。到2023年,ID.家族在中国的产品阵容将扩充至8款车型。

“大众汽车正不断向电动化、全面互联化和碳中和的未来迈进。”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CEO冯思翰直言,大众汽车致力于成为中国用户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首选品牌,稳步推进电动出行攻势。

奥迪中国总裁安世豪表示,电动化浪潮让包括豪华车品牌在内的汽车市场出现了“非常大的转折和变革”,“这种变革不光是对汽车厂家,对用户来说也无时无刻不面对着新变化”。

他透露,今年将在中国将陆续推出6款新能源汽车。到2025年,奥迪预计推出超过30款电动化车型,其中约25款是纯电动车型。

当然,汽车业助力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并非仅靠电动汽车。

“从解决城市等局部环境问题的角度来看,推广电动汽车有明显的积极作用。但从全局以及电动车全生命周期的角度看,电动车在‘碳中和'之路上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。”正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涂瑞和所说,实现“碳中和”的核心问题是能源的生产、传输、储存和使用,因此最根本的方式还是转变能源结构,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。

由于目前电能的产生也会产生一定的碳排放,同时电池的回收等也在面临着技术升级,全行业开始更加重视对清洁能源的应用和推广。

马军提醒说,谈论汽车业实现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目标时,生产电动汽车过程中的碳排放不应被忽视。由于动力电池、铝材等零部件的生产耗能较大,目前一部分生产电动车的碳排放反而高于生产传统燃油车。

“对于汽车企业来说,既要造节能环保的车,也要节能环保地造车。”东风有限副总裁、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郭涛告诉记者,截至目前,东风有限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占比之和已达到84%。

根据此前发布的“绿色2022”的计划,在“十四五”期间,东风有限还将通过采购当地属地化的清洁能源、大力的使用光伏发电、继续实现能源梯度利用、加强水资源的重复使用力度等方式,继续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。

“以现有生产标准测算的话,一辆电动车的车主至少要开6年以上,这辆车才能够开始达成减碳的目标。”马军建议说,一方面,汽车企业要从改进生产工艺入手,与零部件供应商一起想办法降低生产电动车过程中的碳排放;另一方面,在延长电动车使用寿命、健全电池回收体系上,相关企业也要加快发展脚步。

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(2021-2035年)》显示,到2025年,我国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要降至12.0千瓦时/百公里,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%左右。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称,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预计销量增幅将达到40%以上。

“虽然道路曲折,但是人类正积极应对全球资源环境挑战和各类全球环境问题,正在积极采取行动实现人类绿色发展。”贾峰总结说,随着能源结构调整、电池使用寿命以及储能网络建设等问题的逐步解决,新能源汽车推动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的潜力仍然十分可观。

文章来源:《环境保护》 网址: http://www.hjbhzzs.cn/zonghexinwen/2021/0422/1242.html



上一篇:环保卫士健步走助力房山“创城”
下一篇:中央环保督查组:广西河池一国家级地质遗迹点

环境保护投稿 | 环境保护编辑部| 环境保护版面费 | 环境保护论文发表 | 环境保护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环境保护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