低碳生活语境下的食品包装设计策略

来源:环境保护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5-02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,使得更多新颖的产品进入大众生活中,诸多因素致使产品的包装,对产品的营销有重要的作用。自从低碳的名词被提出,人们对低碳的生活环境呼声较高,

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,使得更多新颖的产品进入大众生活中,诸多因素致使产品的包装,对产品的营销有重要的作用。自从低碳的名词被提出,人们对低碳的生活环境呼声较高,低碳生活是一种健康的、绿色的生活环境,这种生活环境的创设需要人们在生活中,节约对能源的使用,降低对环境的污染。这种低碳生活不仅是广大民众的期望,同时还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。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中,对“低碳生活”语境下的食品包装设计策略进行了分析。

一、节约包装物资源的设计理念

产品的包装主要是为了消费者在进行购买时,方面携带,其是属于商品的一附属部分。在消费者选购之后,使用之前会将产品的包装物丢弃,对环境产生加大的影响。很多商品的包装物设计精美,在丢弃时虽有可惜,但是由于其已经失去了使用价值,只能被丢弃。这就造成了极大的浪费,这种设计显然没有符合低碳的生活理念。所以,在进行包装物设计时应注重其使用周期与商品同步的理念,这对食品类的包装物显得尤为重要。因此,在设计使时,在保证食品安全和运输的需求时,应选用成本较低的生产材料,提倡减少对产品的不必要包装,优化商品的包装结构,以此来节省对资源的浪费,减低对环境的破坏①。

二、循环使用的设计理念

关于对包装物的循环使用,是在保证产品安全使用的前提下进行的。循环使用是在设计之初,对材料及零部件回收再使用等方面的思考和选择,从而达到产品使用后,对其包装的资源进行回收,并加以有效地利用。这是对减少对环境污染和充分利用资源的一种设计理念。

我国是具有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,同时而是讲究礼节的国家,很多食品被作为礼物,从而衍生出了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礼盒。在众多的食品礼盒的设计中,可以看出,其包装过于精美。在反对过度包装节约礼盒包装的呼声中,这些礼盒的包装设计,不但没有改变其原有的过度包装,反而变本加厉,设计的包装物越来越高端。这在满足消费虚荣心的同时,却对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,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背道而驰。在遵循循环使用原则进行设计时,要注重包装材料的选择,即使产品使用后,包装没有实际价值,也能因其有可回收性而达到二次利用的目的。这种可循环使用的包装设计理念,现今已被诸多商家重视,并开始投入市场②。

三、天然材料的应用设计理念

面临现今日渐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,对环境减少破坏,有效利用资源成为国内市场经济最为关注的课题。因此,在如今五花八门的产品包装中,使用能耗较低、安全的包装材料已成为一个热点的话题。在古代,古人就用麻绳等编织物对日常用品进行包装,在很多的历史文献中,可以看到,古代人民创造出了很多种类的包装物,其原材料都是天然的材料,古人使用的包装材料通常会选取能源较为丰富,使用便捷等特点。

例如,人们会用植物的叶子的纺织品来对食物进行包装,在现今看来,不仅具有安全性,还能实现了节能节能。由于这些传统的包装模式不能满足一些特殊商品的包装要求。所以,在进行包装物设计时,可以讲原生态的天然材料进行加工,来满足不同商品的不同需求③。

四、简约的设计理念

由于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和发展,人们对事物的要求越来越高,对于商品及其包装,都在美感上满足消费者的感官需求。另一方面,为了实现商品的高销量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,商家对商品的包装费尽心思,通过精美的包装外观来提升商品的价值,致使很多的商品包装都装饰过剩。为了使消费者更清楚地了解商品,在包装过剩环境下,应去掉多余图案和色彩,提倡利用绿色自然、简约朴实的设计理念,不仅给消费者清新的视觉体验,同时也能清楚地了解商品的真实情况。这种直观的视觉效果,会大大促进消费者的消费。简约的设计理念是商品包装在未来发展中的一种趋势。

五、结语

在现今的低碳生活倡导下,在生活和产品生产方面的节能减排对生态的保护有着深远的意义。文章中对产品包装物的生产设计,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介绍。通过这些设计理念的介绍,从中可以发现,在传统的产品包装物设计中,为了达到产品的销售量,生产包装物的厂商对包装物的设计对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,同时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极大的污染。通过对产品包装设计中,低碳的理念引入后,不仅节省了相应的资源,同时还创造优质的生活环境,使得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。

文章来源:《环境保护》 网址: http://www.hjbhzzs.cn/qikandaodu/2021/0502/1357.html



上一篇:大地艺术的形式和功能
下一篇:人类使撒哈拉变成沙漠

环境保护投稿 | 环境保护编辑部| 环境保护版面费 | 环境保护论文发表 | 环境保护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环境保护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