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高速公路施工方法

来源:环境保护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4-07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0 引言 高速公路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,是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。在省际、城际间建设高速公路,是实现各区域相互联系、取长补短发展的重要途径,也是实现区域互补经

0 引言

高速公路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,是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。在省际、城际间建设高速公路,是实现各区域相互联系、取长补短发展的重要途径,也是实现区域互补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方法。但是,高速公路建设会对工程建设周边环境构成一定影响,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观中生态、经济并行发展的要求。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工程建设规模的拓展,高速公路施工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也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。基于该现实背景,本文以某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为例,对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构成的影响以及相应的施工方法进行论述。

1 工程概况

某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于石灰岩分布广泛,喀斯特地貌发育区域,拟建地褶皱构造发育、沟壑交叉纵横、地形起伏较大,地表有分散岩体,岩石破碎,风化性质强,地质条件较差。工程是省际交通网络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,同时连接有两条国家级高速公路,整体为东西横向走向,对于沿线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带动作用。工程规划历程约为175km,沿途共穿越4次国道、7次河流,有45处隧道、151处桥梁、200余处涵洞、19处立交,同时涵盖停车场建设、服务区建设、养护工区建设等。

2 高速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

在可持续发展观理念指导下,为避免工程建设对周边环境造成过大影响,施工前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施工方、设计方、监理方对施工可能对生态环境构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,具体如下。

2.1 主体线路建设对沿线生态环境的影响

主体线路施工是对沿线生态环境影响最大的因素,主要表现为高速公路占地影响,根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分析,本高速公路工程估计有1 050公顷永久占地,其中30%为农田占用,工程建设需要考虑到国家当前所落实的农田保护政策。土壤侵蚀是仅次于占地的第二大影响要素,高速公路建设需要保持有一定的坡度,拟建地为石灰岩分布广泛,喀斯特地貌发育区域,区域地表起伏相对较大,部分路段土石方施工量极大,据初步统计,拟建地土石方开挖超过30m的共有16处,其中最大挖深为59m,施工过程中的削坡等方式方法,可能导致原有土壤生态体系被破坏,有一定崩塌、滑坡隐患。并且,施工过程中的开挖行为、回填行为,直接破坏了工程拟建地表面植被,减少了拟建地沿线的植物覆盖面积,导致拟建地周边生物多样性、植被多样性受影响,并对当地动物迁徙有阻隔影响。本工程建设基本实现了“全面机械化”,工程中所用载重车辆、大型机械设备,在施工中会产生明显的噪音[1-3]。

2.2 立交、桥涵建设对沿线生态环境的影响

立交、桥涵建设因占地面积不大,所以从长远的角度看,并不会对当地的动、植物构成影响,但在施工过程中,立交、桥涵建设会使用大量的重型机械设备,临时占地面积相对较大,且会产生较为突出的噪音,对于沿线的动物生存和湿生植物生长产生较大影响。151处桥梁、200余处涵洞还可能会对沿线水体造成影响,导致地表水体污染,主要污染源为桥梁、涵洞、立交建设过程中重型机械设备排出的含油污水、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、钻孔工作产出的高悬浮物质污水[4]。

2.3 隧道工程建设对沿线生态环境的影响

本工程共计45处隧道,隧道长度在全路段中占比较大,隧道施工对沿线生态环境最突出的影响为,施工导致地质条件改变、地形地貌改变,提高滑坡、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。根据地质勘查报告显示,拟建地隧道附近的岩层主要为花岗片麻岩构成,岩层断裂构造不发育,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,且多数隧道的建设埋深加大,故施工不会对顶部山体构成过大的影响。因此,主要施工影响几乎全部集中在隧道入口、出口处,在建设的过程中,挖方、渣土运输等,对附近的野生植物、动物影响不言而喻。

2.4 服务区、临时设施建设对沿线生态环境的影响

服务区建设会永久占用原土地,服务区在建设期间、运营期间的人员活动密集,污水排出量较大,且服务区远离城市污水处理设施,生活污水处理困难,容易导致周边水体受到污染。在施工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历史占地,施工便道、原料拌和场地等临时设施若在施工过程中管理不到位,会对周边植物、动物等形成严重影响,因本工程地处山区,气候条件良好,植物条件优越,临时用地或会破坏原生态基础。

3 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高速公路施工方法

文章来源:《环境保护》 网址: http://www.hjbhzzs.cn/qikandaodu/2021/0407/1109.html



上一篇:企业名片
下一篇:环境咨询服务让经济与环保双赢

环境保护投稿 | 环境保护编辑部| 环境保护版面费 | 环境保护论文发表 | 环境保护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环境保护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